close

jW_ITZgiBzbIRlJp5u970g  

菩提心是念佛往生的本源
〈淨空老和尚2006.2.23講於澳洲淨宗學院〉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句黃老居士說是《無量壽經》全經的綱宗。綱是綱領,宗是宗旨、是宗要。「《彌陀經要解》以信願持名為小本之宗,本註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大本、小本文字雖然不一樣,方向目標完全相同。

 

    信願,真信切願就是《觀經》上講的三心,三心就是菩提心。第一個是至誠心,菩提心之體;第二是深心,菩提心的自受用;第三是迴向發願心,菩提心的他受用。善導大師的註解《觀經四帖疏》,他老人家跟我們講這個三心,這一段黃老居士把它抄在這個地方,提供我們做參考,我們不要去查《四帖疏》。《四帖疏》裡頭說 「至誠心者,真實心也;深心者,深信心也。深信有二: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你要相信無量劫以來造作的罪多,「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緣是機會,沒有機會出離六道輪迴。在六道輪迴裡頭,三途叫沒。頭出頭沒,這是佛經裡的一個比喻,人在六道,墮落在三途,就像我們游水一樣,他的頭沉到水底下去了;有一點善念,生到人天,就好像頭又伸出來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畢竟是頭露出來的時間少,頭沉下去的時間多,說明六道的眾生決定在三途的時間長久,在人天時間短暫。你就曉得這多麼痛苦的一樁事情,沒有機會出離,這是你要相信自己。瑩珂法師就是有這個信心,真正相信,愈想愈可怕,所以才放下萬緣,一心求佛,你看真的把佛求來了。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無疑無慮」,沒有懷疑,沒有顧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深心用這兩句解釋得好,善導大師說的,古來大德沒有這個說法。我常常跟同學們講的,深心,我是用這個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深心是自受用,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對別人是慈悲心,迴向發願心是慈悲心,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心對別人。真誠就是此地講的至誠,這是菩提心之體,表現出來的,對自己就是清淨平等覺,至誠;對別人就是大慈大悲,要發這個心。心淨則國土淨,清淨平等覺的意思深!

 

    善導大師這個講法說得淺顯,說得透徹,讓人聽到容易感動。你要想在這一生出離生死,你首先就要深深相信自己在六道輪迴裡頭,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多,你要相信你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是惡念多過善念,起心動念都為自己,墮落在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之中,你還會有好結果嗎?你一天有幾個念頭想到這個世間苦難眾生,想到正法久住?一比較你就知道,我幾個念頭是為眾生的,幾個念頭為自己的,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深信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可思議。你有這種信心,那你就認真修淨土,依《無量壽經》的教誨。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眾生、加持眾生,在哪裡?就在《無量壽經》。這個經典的會集,黃老居士的註解,不可思議!你要能信能解,能夠信受奉行,決定得生,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還是不能往生,那一定是你業障太重,就是我前面講的十六個字放不下。這個東西害得你生生世世無量劫來,你自己是忘掉了,過去不知道多少次墮阿鼻地獄,現在一投胎到人道來,隔陰之迷,前世忘掉了,你還想去?不想去也得要去,由不得自己做主,這就苦了。

 

    發菩提心非常重要,現在很多人注重在哪裡?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沒有發菩提心,這個錯了。你看看經上講得多清楚,上輩「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中輩、下輩統統都是,這個經上很清楚,我們可不能疏忽。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是講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講發菩提心,這兩願同等重要,相輔相成。蕅益大師講得最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決定在功夫的淺深」。《彌陀經要解》講絕了!

 

    菩提心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本性。為什麼還要加個發?是因為我們迷失了真心,迷失了本性。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所以菩提心,要用中國話來說,就是覺心,覺知!古大德把覺知上面再加兩個字,靈明覺知。靈明覺知是真心,就是菩提心。這個心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都有,沒有一個人沒有。你的妄心從哪裡來的?菩提心迷了就變成妄心,所以諸位要知道,妄心跟真心是一個心,妄心沒有了,那真心也就沒有了。

 

    而真心沒有生滅,沒有來去。說它大,遍法界虛空界;說它究竟,它是「究極真際,窮盡法源」。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僅十法界,連一真法界也包括在裡面,從哪裡來的?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能現;為什麼會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唯識所變」。心性是真心,唯識是妄心,妄心能變,真心能現,能現跟能變是一不是二,這要搞清楚。真心好比是水,妄心好比是波浪,波浪有大小不同,水沒有兩樣。我們把真心比作能現境界,像水一樣,妄心,十法界依正莊嚴好比是波浪。波浪有大小不一樣,大浪是六道,更大的浪是三途,風平浪靜,那就是四聖法界,雖然說風平浪靜,還有小浪;完全沒有波浪,這就是真心。什麼叫所現?什麼叫現、什麼叫變?諸位從這個比喻上去體會。

 

    遍法界虛空界心現識變。從心,能現的心就是菩提心,能變的識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如果說妄想分別執著你統統有,那我們就比喻作大風大浪;沒有執著,有分別、有妄想,這是中等程度的風浪;分別也沒有了,只有起心動念,我們稱為這叫小浪;小浪也沒有了,那就是究竟佛果。這說明等覺菩薩還有一點微細的浪,那個微細的浪微細到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它真有,我們看不出來,現在所謂是要用很精確的儀器能夠把它測量出來。一真法界風平浪靜,連小浪都沒有。我們把十法界來比喻,大家也容易體會,四聖法界是小浪,三善道是中浪,三惡道是大浪,這個比喻諸位就不難懂。十法界是唯識所變,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的;四聖法界裡面有妄想、分別,沒有執著,六道裡面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有。六道愈往上面去愈輕,愈往下面去愈嚴重,嚴重到極處就是地獄道,妄想分別執著很重!

 

    菩提心裡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所以過去、現在、未來都在眼前。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如果你要見了性,極樂世界在哪裡?極樂世界就在此地,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遠近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前後沒有了,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了,這是講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很難講,怎麼講都講不圓,得要從方方面面;換句話說,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菩提心,所有的境界是心現的。我們一下子不能體會,我相信同學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哪個時候你作夢,醒來之後好好想想,你作夢的時候心在哪裡?整個夢境就是心變現的,就是心現識變的!你能體會到。

 

    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是諸佛剎土一真法界裡面無比殊勝的法界。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那個情形,大致上跟《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的階級現象是相同的,為什麼?一真法界之下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而一真法界裡頭,不但分別執著沒有,連妄想都沒有。什麼叫妄想?起心動念,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叫做無明,就叫做妄想。起心動念有沒有分別?沒有,還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只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妄想,就是無明,出不了十法界。起心動念沒有了,你們想想那是什麼境界?分別執著當然沒有,還沒有起心動念,這個境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個境界就是極樂世界。

 

    一真跟極樂是平等的,平等裡頭哪有差別?人人都是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差別?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差別,那就不叫一真,就不叫極樂,所以一真跟極樂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為什麼還說四土三輩九品?為什麼還說四十二個階級?實在講佛講得很清楚,你沒有聽懂,佛說什麼?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無始無明習氣起不起作用?不起作用,雖不起作用,他有。也就是都不起心動念,每個人境界還是不相同,必須無明習氣統統斷盡了,那就相同,所以佛佛道同。這個佛佛是指究竟圓滿佛,那是完全相同。

 

    經上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苦口婆心的勸你,你看上輩往生勸你,中輩也勸你,下輩也勸你,都是這句話。這句話就是凡夫念佛往生最重要的修學綱領,你怎麼能疏忽?菩提心我們用最簡單、最直接的話來敘述,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要落實到生活當中,別人對我虛偽,不誠實,我對別人要真誠,要真實,要誠心誠意。你要問,這樣我不是吃了虧嗎?是的,你吃了大虧,吃大虧以後到哪裡去?到極樂世界去。如果他欺騙我,我也欺騙他,他對我不老實,我對他更狡猾,你佔便宜了?是,佔了好大便宜,來生到地獄去了,三途去了。眼前這個吃虧、佔便宜,你再往後一看,吃虧的是真佔便宜,他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原來佔了便宜的人真吃了虧,他到三惡道去了,這要看清楚。所以中國古人講一句話很有道理,「吃虧是福」,眼前吃一點虧,將來有大福報,那個福報是沒有法子想像的,你作佛、作菩薩。你真正要搞懂了,願不願意吃虧?願意,歡喜吃虧,不怕人騙,我絕不騙人。

 

    大經上講到「發菩提心」,這句話大乘經論裡面講得很多,講得很詳細。雖然很多、很詳細,不一定每個人都能看得懂,也不見得每個人都能體會,這是什麼原因?套一句佛門的術語說,這叫「業障」。換句話說,我們本身有障礙;這個障礙總離不開妄想分別執著,總沒有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是講了三個題目,每一句裡面,理、事、境界都非常非常複雜,複雜的程度無法想像,有覺、有迷。實在講,菩提心的心體沒有覺迷。難得黃念祖老居士註釋本經,把古大德關於菩提心種種說法,可以說最精彩的、最重要的他都節錄了。我們不能在此地細說,細說這句話講兩個月也講不完,這樣子浪費時間,也怕初學的同修聽了厭煩。所以我們也只能夠取最重要的,能夠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提醒。希望我們首先有這個認識,認知非常重要,認知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看破」,有認知而後你才能落實,落實就是「放下」。

 

    說到菩提心的名體,我們知道有法身菩提、報身菩提、應化身菩提。佛有三身,這些話都是方便說。佛法裡面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凡有言說都是方便說。不但言說,凡有事相也是方便,所謂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總而言之,眾生有感,誰應?菩提心起作用,菩提心就是佛!所以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就像江本勝博士水實驗一樣,水是礦物,它的體是什麼?它的體是菩提心,它就是法身,眾生有感,它就有應。眾生以善意感,它應的那個結晶非常之美;眾生以惡念去感,它現的樣子就很難看,有感就有應。

 

    有感是有心,妄想分別執著,有這個心,可是心性的應是沒有心的,心性要有心就不能夠應了。我們人與人之間,我有感你為什麼不能應?我用妄心,你也用妄心,就不能應;如果說我有妄心,你沒有妄心,我有感你就能應。菩提心裡面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它能夠應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之感,這個境界不可思議。在凡夫迷失了菩提心,菩提心變成什麼?變成法相家所說的八識五十一心所,變成這個東西,迷了以後變的。阿賴耶是妄想,末那識是執著,前六識都是分別,分別最重的是第六意識。在理上講八個識統統都有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八個識有,五十一個心所法裡頭也統統具足。為什麼祖師大德說這個識是主分別、那個識是主執著?那講偏重,統統都有,哪一個多一點。統統都有分別,第六識的分別多一點;統統都有執著,第七識的執著多一點;統統都有妄想,阿賴耶的妄想多一點,是這麼個意思,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瞭。

 

    在一切眾生分上,我們三身有沒有?有!怎麼能沒有?不但我們有,蜎飛蠕動、蚊蟲螞蟻都有,平等的。生佛平等,你看經上沒有說佛生平等,生佛平等。這些言語無非都是教我們覺悟,佛高高在上,眾生還在佛的上面,先說眾生,再說佛,顯示什麼?謙虛卑下,沒有一絲毫傲慢。佛生平等,這裡頭顯出佛高,眾生下;生佛平等,這一顛倒,顯出佛謙卑。這是真的,愈是有智慧的人、愈是有德行的人、愈是高尚的人表現出來的愈謙卑,這是性德的流露。佛在這些言教當中教導我們、提醒我們。所以我們的法身、報身、應化身不是沒有,統統有,但是什麼?變質了。我們的法身,法身是理體,上跟諸佛如來,下跟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法身沒有相,它不是物質,它也不是精神;報身就有精神,報身是什麼?智慧,沒有形相;講到應化身這才有形相。形相怎麼生的?感應而生,真的是眾生有感自然就有應,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黃老居士也引用《壇經》上祖師大德給我們說的一句話,六祖在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他說了五句。五祖跟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豁然大悟,他說了那五句,那就是他覺悟的境界,五祖給他印證。然後告訴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這一句話可重要!忍和尚對惠能大師講,能大師代表我們這些佛弟子,我們讀了忍和尚的開示,重要的是自己能夠直下承當,祖師是對我說的。學佛什麼最重要?

 

    認識本心最重要,本心是什麼?菩提心,自己的真心,能現能變。你能把這個抓住,不但你自己的問題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解決了,整個宇宙的問題解決了,這叫什麼?這叫得大自在,這叫得大圓滿。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頭有的。祖師的話說得重,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為什麼無益?益是什麼?益是明心見性,利益。在我們念佛法門講,益是往生淨土。你學佛學一生不能往生,沒有益處,還要搞六道輪迴。這個本心就是菩提心。大乘教,不論你是哪一宗、哪一派,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都不能離開這八個字,都是要認知本心。給諸位說,認知是覺悟,本心就是本性,我們通常講佛性、法性,本心是法性。識自佛性,佛性是自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六祖壇經》一開端你看六祖教人「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這是什麼?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應當作佛,那你學法就得真實利益了。所以你不知道這樁事情,你學佛得什麼?得福報,人天福報;不是沒有得,有得,得人天福報。

 

    人天當中的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這是世間人人人所希求的,這一點不假。世間人聽到歡喜,學佛的人聽到搖頭,為什麼?出不了生死輪迴。這一生修行,來生得福報,一享福又迷惑了,這一迷,每況愈下,往下墮落。所以六道裡頭上上下下,下面苦,受到很多苦之後知道要好好修,生生世世修;修到上面福報大,這一享福,福享完了業障全現前,又往下墮落。所以六道輪迴頭出頭沒,苦不堪言。

 

   我們學法的目的是在哪裡?佛在世間教化眾生目的是教你不但要離開六道三途,要教你離開十法界,那是真正利益。所以我們今天憑自己的能力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在佛教裡面統稱之為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斷煩惱,證菩提,難!太難太難!佛知道,菩薩知道,我們末法時期凡夫有沒有人能做到?可以說沒有一個。諸佛如來慈悲到極處,知道這一切眾生當中,累劫還有修行善根的,在這個時代開一個特別法門,帶業往生。你的煩惱習氣可以不要斷,但是諸位要記住,不要斷,你要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不要叫它起作用,這樣才能往生。如果煩惱還常常起現行,那就不行,那就去不了。

 

    我們念佛,遇到這個法門能生歡喜心,這就是說明你不是這一生才開始學的。說這一生才開始,不可能,生生世世,無量劫來。念佛,為什麼生生世世念佛,今天還搞得這個樣子?就是臨命終時煩惱習氣伏不住,所以才變成這個樣子,這不能不知道,非常要緊。這一生中要認真努力的幹,不再犯過去的過失,我們這一生當中才能成功。那要怎麼辦?最好的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現在就放下,不能等;現在還不要緊,等我臨終的時候再放還來得及,怕就遲了。過去生生世世就是打這麼一個妄想,所以每一次都失敗。現在要提高警覺,我現在就放下。

 

    現在放下,這個事情要不要做?事情不礙事,《華嚴經》上講得清楚,「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礙在哪裡?礙在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放下不是放下事,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事照做,只要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什麼都不妨礙。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無作就是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事情照做,做得更圓滿,做得更殊勝,沒有私心,沒有妄念。就像世尊在世間應化一樣,就像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的一樣,出家能做到,在家也能做到。

 

    什麼叫成佛?起心動念沒有了,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那叫佛。起心動念,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是菩薩;起心動念,還有分別,沒有執著,是阿羅漢。我們今天學阿羅漢都學不到,所以只有帶業往生。帶業往生就是分別執著要壓住,雖有不起作用,把它控制住了,這在佛門裡面叫功夫成片。有這個能力就能自在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這個地方跟眾生有緣,需要多住幾年,不妨礙,這就叫生死自在,這就叫了生死。了生死是生死自在的意思。

 

    古人很多做到,我們做不到要生慚愧心,為什麼做不到?執著放不下,所以你做不到,也就是你心裡頭還真有。事有不要緊,心上不能有,你就得自在了。為什麼心上不能有?本來無一物,這有是幻有,你要把它看成那是夢幻泡影,不是真的。徹底放下,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是菩提心,平等心是菩提心,正覺心、大慈悲心是菩提心。這樣的心常常現前,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五欲六塵這些念頭逐漸逐漸淡薄了,淡到最後就沒有了,沒有這個念頭,你就得利益。學佛、學法有益,你認識本心了,學法就有益。到這個時候,你看祖師大德讚歎你,你就叫丈夫,丈夫是對佛的尊稱,天人師、佛,這佛的十號,十號具足;略舉三個名字,三個名字就代表如來果地上的十號。

 

         「菩提心,迥出凡情」,迥是很遠,「功用難思。如是心性,名為法身。是佛道之本體,名為菩提」。這個統統講的是法身,遠遠超出凡情。凡情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凡情,遠遠超出,沒有。由此可知,凡情盡了,菩提心就現前。菩提心不能求,沒地方好求。菩提心怎麼發法?把凡情放下、捨掉,菩提心就現前,那就叫發!菩提是本有,凡情是本無,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講得很好,「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好像是太陽,不覺好像是烏雲,陰天烏雲把太陽遮住,今天太陽沒有了,哪裡是太陽沒有了?現在人懂得,坐飛機飛到雲層上面,太陽還是一樣的明亮,在雲層下面,被雲層遮住了,雲層就是凡情。所以凡情盡了,菩提心就現前。你就知道修行修什麼?斷煩惱而已!

 

    一定要把煩惱捨棄掉。從什麼地方捨起?佛菩薩慈悲,教我們像教小朋友一樣,我們真的,跟佛菩薩比確實是小朋友。先教你斷十惡業,十惡業是凡情,教你不殺生,教你不偷盜,教你不淫欲,教你這些。「不」就是把它否定掉,不能幹。菩提心裡面本來有的大慈大悲,不但不殺眾生,愛護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怎麼會去害他?不但不偷盜,不偷盜講到微細處,就是決定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我還有念頭想佔人便宜,這是盜心,縱然是偷盜的行為沒有,你那個盜的念頭沒斷。

 

    不但不偷盜,常行布施,歡歡喜喜布施恩惠,布施愈施愈多,凡情怎麼樣?凡情,怕我布施掉之後我就沒有了。布施掉之後,真的就沒有了。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不知道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布施掉之後你就想我沒有了,你就沒有了。你的有沒有是你的思想,這個道理深,太深!現在人講深奧的哲學。如果你只管布施,你沒有這個念頭,就愈施愈多。布施掉怕沒有,就真的沒有,變得什麼?你也不敢施捨,你施捨總是我有多餘的,我有一百塊錢,我布施十塊錢,我還有九十塊錢好用,你不敢全部布施,為什麼?怕沒有了,這就是凡情。用真心不用凡情,全部捨掉,沒有了也非常快樂、也非常歡喜,那一種心愈施愈多,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那個錢財就是源源不斷,滾滾而來。

 

    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世間人照顧這個色身也用盡心機,怎麼樣好好的來保養,如何來進補,結果怎麼樣?愈養愈壞,愈補毛病愈出,那是什麼原因?你那個念頭錯誤了,念頭是什麼?貪生怕死,貪富怕貧,貪聰明怕愚痴,有這個念頭什麼東西增長?三毒增長。三毒是病毒,裡頭有病毒,外面流行的這些細菌交感,你就會得病,病這麼來的。內裡頭內心清淨,沒有三毒,沒有十惡,身心健康。

 

    聰明富貴是你真心裡頭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真心裡頭本來有的。大乘教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自性裡頭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相好。華藏、極樂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完全沒有障礙,業障消盡,真心圓滿的性德都顯現出來。凡夫性德顯現不出來,佛說得好,「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一句話說破了。我們的性德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個東西障礙住了。嚴重的障礙,使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完全違反性德,將法性所現的一真法界扭曲了,變成了十界、六道、三途,自作自受,這都沒有。不但六道三途沒有,十法界也沒有,有的是什麼?有的是一真,有的是極樂,那是真有。所以說是真心用事,菩提心用事,功用難思。

 

    如是心性,名為法身。記住,大乘教裡頭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個人沒有法身?我們的法身跟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一樣,跟阿彌陀佛的法身一樣,跟毘盧遮那的法身一樣。是佛道之本體,佛是覺,道是整個宇宙(在佛法裡面稱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的體性、現相、理事、因果,用這一個字代表了;通常也用「法」這個字,我們也可以說是佛法之本體。這個地方用佛道之本體,法跟道是一個意思,這叫菩提。菩提在我們一般翻為大覺,徹底的覺悟了。

 

   下面再說「報身」,首先我們搞清楚、搞明白,全是講的我們自己。諸位要曉得,整個佛法,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講的什麼?講的我們自己,除了自己之外,沒有一法可得。你有這個認知、有這種修學態度,你才真正懂得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意思,開經偈裡面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

 

    「法身本具,乃性德也」。這是性德本來有的,本來有的現在怎麼?現在迷了,迷了之後要靠修德。修是什麼?把迷去掉。「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太陽是性德,現在烏雲雲層把太陽遮住,現在怎樣把那個雲趕走?雲要是散掉,太陽就又現出來了。所以修德是修什麼?修德可不是修性德,性德不是修出來的。古人講的話,講這兩句很好,「但除其妄,莫問其真」,真的,你不要去問,妄的去了,真的就顯;如果你妄的去了還去求真,又變成妄,這個真永遠不能現前。但除妄想,妄想分別執著,你除去這個東西,性德就在面前。修德有功的時候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了性之後你問他,性德在哪裡?他告訴你「頭頭是道,左右逢源」,六根所接觸的無有一法不是。根塵識十八界,《楞嚴經》上講的七大,哪一法不是?法法皆真,法法皆如,這是性德現前。

 

    「故備修萬行,功德莊嚴,得報身佛果」。備是具備,沒有一樣欠缺。萬行歸納為六大類是六波羅蜜,六波羅蜜展開就是萬行。古大德又說萬行歸納為六度,六度再歸納就是一個布施。布施是什麼意思?放下!布施就是捨,要捨得乾乾淨淨,就像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講的「本來無一物」,捨乾淨了。你只要有一物你就會惹塵埃,你一物都沒有,什麼惹塵埃?塵埃是煩惱,你有一物,你就有牽掛,你就有憂慮,你就有提心吊膽之處,你什麼都沒有了,你還有什麼憂慮、牽掛的?你還有什麼擔心的?你還有什麼害怕的?沒有了。這個時候才真的心淨則國土淨,心安則身心安,心平世界平。所以你修的時候抓到一點,萬行都在其中,萬行裡頭頭一個就是放下。

 

    我學佛實在講遇到好老師,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老師教我,頭一天頭一句話教我「看破放下」。你看看佛門裡頭最重要的綱領,最重要修學的關鍵,見面就教給我。自己要懂,自己要真幹。看破,了解事實真相,看破放下,徹底的捨掉,自自然然的功德莊嚴。這句話很難懂,功德莊嚴最明顯的顯示,煩惱輕,智慧長,這是功德莊嚴。經書從前看不懂,現在一看就明瞭;以前看的不曉得說什麼意思,現在一打開無量義,這就是功德莊嚴。從前看到這些經書頭都大了,現在看到很輕鬆,非常快樂,樂此不疲。

 

    功是功夫;德,這個德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功夫到了你就得到了,得智慧不是得別的。得智慧就是什麼?得明瞭,得看破,看破一定把你的放下又提升了。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你就曉得六波羅蜜裡頭兩個最重要,一個布施,一個般若。般若是看破,布施是放下。其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統統都是放下。持戒是放下惡業,忍辱是放下瞋恚,精進是放下懈怠,禪定是放下散亂。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布施、一個智慧,智慧是看破。

(本篇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180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