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9969_205906072946422_706394_o  

善惡果報絲毫不爽

 

 

 

「業」,十善業道中的業,什麼叫業?就是我們平時,你看做事、生活、待人處世,做這些事情,做的時候就叫做事,做完後留下來的印象就叫做業,所以事業事業,這就叫做做完事之後留下來的印象。在哪裡留下來的印象?佛教裡面講的叫做在「阿賴耶識」裡面。人的識有分八種: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識,是我們身體上這種感觀。眼看,看了這些東西留下的印象就是眼識。耳朵聽聲音就形成耳識。鼻子所聞到的香味、臭味留下來的印象。眼耳鼻舌,舌頭嘗味。身體觸摸、觸動這些物體留下的印象。還有意識,思考問題留下來的印象。這前六識再加上第七是「末那識」,末那識是執著。執著什麼?執著我,對身體執著,主要功能是執著。第八識叫「阿賴耶識」,就是收藏,收藏什麼?就是收藏你做的事留下來的印象,你做善事,講善言,起善的念頭,統統留下來印象,收錄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這些念頭、這些印象,佛教裡面的名詞叫做種子,這些種子留下來永遠都不能磨滅的。這個好像個數據,在電腦裡儲藏著,永遠都不會消除,等到以後因緣成熟了,這種印象就會暴發出來,顯現出來成為我們的果報。所以善因、善的印象的種子將來會有善的果報,惡因就會有惡報,一點都不會有差錯。所以,真正懂得這些道理真是不敢做惡事了,要知道做惡事,哪怕是再小的惡事,起一個再小的惡念,都會有因果的。

 

我跟大家講一個故事,這是佛在世的時候,我們知道佛帶的僧團他們都是以乞討為生,過最低水平的生活,他們每天就去乞食,他們沒有財產,真是放下一切。有一天,這隊僧團走到一個瓜田旁邊,大家都口渴了,看見前面有個瓜田,想去乞一個西瓜回來大家吃,派阿難尊者去乞討。阿難是一位很英俊的年輕人,走到瓜田旁邊,見到守瓜田的一個女子也是一位年輕女子,向她乞討,結果那個年輕女子見到阿難來,理都不理睬他,還很生氣的樣子,掉轉頭就回到自己的房間,不理睬他。阿難無可奈何,只好回去佛陀那裡報告,今天採不到瓜。佛陀笑一笑,就叫迦葉尊者再去,迦葉尊者是修苦行,而且年紀很大,所以他的形貌比較蒼老,比較沒那麼英俊,年紀大了。他走到瓜田旁邊,結果那女子見到迦葉尊者來了,就表現得非常熱情、非常之高興,向他打招呼,而且主動把西瓜送給他。迦葉尊者將瓜乞討回來分給大家吃,阿難尊者就不明白了,為什麼我去這位女子對我好像見到仇人一樣,理都不理睬我,但是迦葉尊者去,竟然那麼熱情招呼,什麼原因?佛陀就跟大家說,你們倆個和這個女子前世有段因緣。在前世這位女子是一隻貓,這隻貓有一天死了,死在路邊,日曬雨淋屍體有些臭味,有一天有兩位出家人、修行人路過這條路,這兩位就是阿難和迦葉尊者的前世。首先阿難走在前面見到路邊有一隻死貓,發出很難聞的臭味,他就捏著鼻子快步走了過去,理都不理那隻貓。後面跟著的迦葉尊者,看見這隻死貓在路邊,生起了一念慈悲心,於是就停下來,在路邊挖了個坑,把這隻貓埋了,然後才走。就是這段小小的因緣,阿難尊者前世嫌棄這隻貓,起了這樣念頭,而迦葉尊者生了一念慈悲心,就是這一念的因緣,到了這一世,他們兩個人的果報就不同。這位女子她轉世為一個人了,對兩個人的態度完全不同,為什麼?有因果!

 

所以這個業我們要知道,哪怕是一個念頭所產生的印象,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都永遠不消除,終究會有因緣聚合的時候。什麼叫因緣聚合?就是條件成熟了,這個時候就會有報應了。所以我們不可以不謹慎,起心動念都要覺察,究竟自己的念頭是善還是惡,管好自己的念頭了,行為和語言自然就會管得好了。我們念頭善的,當然做的行為、講的語言自然就是善了。所以佛教叫我們要從根本修,修行要懂得抓住根本,根本在哪裡?就是從心地、從意念去把持自己,與善相應。

 

 

 

録自 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第一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