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惠能大師說,「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如果真能依照六祖能大師的這個四句話,我想我們大家都能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善果。能大師說「聖人求心不求佛」,為什麼?心就是佛,佛就是心。求佛向外了,求心是向內的,心本來是佛,不是心外有一個佛。所以求心是求真佛,求外面佛往往著相了,是妄想當中去立了一個佛,未必是真的。所以下面這句話說得好,「愚人求佛不求心」。我們今天到底是求佛,還是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佛名經》云,這個云字,現在很多地方都把它搞錯了,要注意把它修正過來,這是簡體跟正體的混淆,混淆不清了。

    這一段是我們眼前修行重要的開示,我們大家,我不說外人,真的疏忽了。我們不是不用功,不是不努力,為什麼效果不彰,原因到底在哪裡?這都是感應。雲南同學在《壇經》裡面看到這四句,供養我們大家。經教裡頭像這些話世尊真的常常說,大乘經裡頭到處都能看到,可見得這是佛陀重要的開示。佛法就是心法,離開心沒有佛法,哪來的佛法。佛是覺悟,大徹大悟,覺悟是心。六道凡夫迷在妄想顛倒之中。妄想,大乘經又稱它作無始無明,迷了。要知道心本來是覺悟的,心是真的,真的永遠不會變,它怎麼會迷。佛對愚人說迷,不說迷他不懂。怎麼迷的?一念不覺。佛說得很多,但是一念不覺不容易懂。佛沒有說錯,只是我們聽不懂,什麼叫一念,這個概念我們沒有。

    我跟大家一樣,幾十年時間沒搞清楚,什麼叫一念。我是在《法苑珠林》裡頭,看到一段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世尊向彌勒菩薩提出一個問題,說「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這個問題裡面問了三樁事情,凡夫起個念頭,不管念頭是善是惡,起這個念頭,這個念頭裡頭有多少細念,這個我們不知道,我們從來沒想到。這一個念,心有所念,還有幾念、幾相,幾念是念頭,幾相是物質現象,幾識,識是心理現象,你看問這三樁事情。彌勒菩薩回答說一彈指,這一彈指時間非常短,一彈指裡面有三十二億百千念,我們怎麼會知道?百千念,一百個千,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這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個微細念頭。

    在一彈指當中我們能不能覺察?覺察不到。現在科學用秒做為時間的單位,一秒鐘,一秒鐘能彈幾次?我通常講五次。有人告訴我可以彈七次,我相信;換句話說,一秒鐘的七分之一是一彈指。一彈指有三百二十兆的細念,微細念頭,那一秒鐘呢?乘七,二千一百兆。要是乘五,一千六百兆;乘七,二千一百兆。諸位想想,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誰能知道?這就是經教裡常講的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簡單的說無法想像,在哪裡?就在面前。近的,我們的身體,是在這個頻率,高頻率波動之下產生的幻相。向外包括整個宇宙,我六根能接觸到的,眼可以看到,耳可以聽到,鼻能聞到,身能接觸到,起心動念能想到,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對外面的六塵境界,六根六塵都是在這個高頻率波動之下產生的幻相。這現相有沒有?現相沒有。

    所以《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的,沒有一樣是你能夠得到的,真相是不可得。能現相的心,心是能現,不可得。為什麼?心裡頭沒有這個現相。心沒有物質現象,它不是物質;沒有現在人講的心理現象,那就是思想,它沒有思想;也沒有所謂的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它都沒有。但是它起作用能現這三種現象,現了怎麼樣?現了全是這講剎那生滅。剎那是形容詞,極短暫的時間,剛才講的,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所以相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現的這個相虛妄的,不可得,能現的心也不可得。

    我們的功夫要用在哪裡?用在相上,這叫事修。在事上修很困難,很不容易成就,要從心上著手,這從理上講的,能現相的心,心也是空的。所以佛給我們講,成佛從理上講、從事上講都不難,為什麼?你本來是佛,本來是佛現在想成佛,那有什麼困難?當然沒有困難。難在哪裡?難在放不下。放不下的是什麼?你被虛妄境界誤以為真,這就是迷惑。虛妄境界誤以為真,你執著它,以為這個身是我,不知道身剎那生滅。一秒鐘它已經生滅二千一百兆次,哪一次的身體是你?

    這我們要問,一秒鐘裡頭有二千一百兆個幻相,就這個現相,哪一個相是我?如果每一個相都是我,那一秒鐘裡頭有二千一百兆個我,我何其多。佛早告訴我們,能現所現統統不可得。如果真正了解事實真相,這叫諸法實相,大乘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能現所現都不可得。能現的如如不動,所以說它是真的,所現的一秒鐘二千一百兆次的生滅,假的。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恍然大悟,悟個什麼?人無我,法無我,有為法不可得,自性清淨,本無動搖。能現的自性真有,但是你得不到,得是個妄念,實在講根本沒這回事情。

    二十四個不相應,第一個就是得。排列順序有關係,世尊高明,二十四個不相應,最重要的一個排在第一。世間人哪一個不想得?哪一個不追求得?希望都得到。殊不知一樣都得不到,而自以為得到,這個裡面就產生煩惱痛苦。事實真相統統了解了,放下了,萬緣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得失,沒有得也沒有失,你在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人接物跟自性都相應了。自性沒有得失,那就像菩薩一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

    海賢老和尚這個光碟,裡面的內容就是說的這些,細心去看,遍數要多,你會把這些道理統統看到了。真看明白、看清楚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我跟你說的話是真的。我們一般人缺乏的就是這個耐心,看個幾遍不懂不看了,看十遍、二十遍、三十遍還不懂,算了,不看了。像挖井,挖得不深沒水。一直往下挖,挖到一百尺、二百尺、三百尺、四百尺、五百尺,水出來了。深度不夠!所以古人教給我們讀書千遍,這個千不是數字,它是代表無量的,代表圓滿的。什麼時候讀發現開悟了,那叫千遍圓滿了;沒有開悟,繼續讀下去。有,古人的例子很多。三、五年開悟的,利根;七、八年開悟的,中根;二、三十年開悟的,下根,上中下三根。下根不怕,有恆心,二十年、三十年開悟了。

    根性為什麼不同?妄想、雜念、貪瞋痴慢的習氣不一樣。習氣重的人就是下根,習氣很輕的人就是上根。換句話說,很容易放下的,上根;想放,真想放就是放不下去,放不下的,這是下根。下根很容易被外面境界干擾,眼見色起妄想分別執著,耳聞聲也起妄想分別執著,這個麻煩。如何見色聞聲,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被外面境界干擾,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智慧,不被外面干擾這是禪定,這就是真心。六道凡夫無量劫來,被境界薰習時間太久了,習氣太深了,所以他放不下,他何嘗不想放下!他是真心想放下,就是放不下。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淨土定散兩門,是在《十六觀經》裡頭說的。十六種觀法,前面十三種都是從心上下手,心要定。實在定不了,後面有三個,最後的三種叫散善,前面叫定善。散善是什麼?斷惡修善,修福能往生。淨宗殊勝殊勝在最後,特別是最後,最後的一個最後,就是第十六觀。十六觀是什麼?信願持名,人人做得到,五逆十惡都能成就。

    自己一個人,習氣太重,懶散,不能成就。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不要多,覺明妙行菩薩他們只有八個人共修,個個成就;廬山遠公大師東林念佛堂,一百二十三個人,那不算多,個個成就。這是什麼?依眾靠眾。早晨三點鐘叢林裡頭打板,叫大家起床,漱洗完畢馬上就上殿,你不能偷懶。印光大師教我們,在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亂世。什麼叫亂世?妄念特多,雜念特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統統叫你起妄想、分別、執著,你靜不下來,你想專一你專不了,擾亂你的太多了。

    古時候得一本經書談何容易,所以有人得一本他就一門深入了,他沒有第二種。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這麼方便,每個人都可以書架上擺一套《大藏經》。那一套《大藏經》叫你眼花繚亂,你的心不能專。我們得盡量收,收小,收到這一部經。這一部經真搞清楚、真搞明白,當然需要註解,需要參考資料。念老的註解真正了不起,給我們蒐集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大德的著作,我們把這個縮到這麼小的範圍。這些參考資料裡面,有許許多多的名詞術語,我們也查參考資料編成兩冊,上、下兩冊,《無量壽經》集註的參考資料。這一共四冊,不能再搞多了,再搞多了,得三昧、開悟沒指望了。往生極樂世界還行,為什麼?他有散善,我們定善沒有分,散善有分。散善裡頭最重要的還是放下,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它障礙你往生。我們能有一個小環境,有幾個真正同參道友在一塊學習,互相勉勵,依眾靠眾,那我們想都能成就。團體,我覺得《西方確指》所說的覺明妙行菩薩,那是扶鸞裡面得來的。印光大師肯定,告訴我們,從扶鸞裡面得的信息只有這一樣是真的,其他的靠不住。這是真的,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跟三經一論完全相應,這就不是假的。

    所以我們要從心地上下功夫,懺悔也從心地。學佛從哪裡學起?從戒律。現在人學佛為什麼這麼困難?學佛人多,太多了,成就的人太少了,沒有按照規矩。戒律從哪裡學起?從《弟子規》學起,《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我做了一個節本,便利於初學,好像我這個節本只有六百多字,不長,用這個就行了。好像我的節本在《世界宗教是一家》裡面有。這是入門,落實淨業三福的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沒有這一福就沒有第二,就沒有第三,重要,太重要了!不從這裡下手,天天造罪業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今天你犯過失沒有人願意講你,講你會得罪你。自己一生都不知道,天天造罪業還以為我天天修得不錯。

    這三樣東西分量不多,《弟子規》一千零八十個字,裡面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感應篇》講善因善果、惡因惡報,一共講了一百九十多條,文字不多;《十善業道經》,我們這個節本只有六百多字,不難。這三樣東西都要把它念背過,用三個月時間把它念熟,遍數要多,每天讀個十遍、二十遍,讀上三個月就念熟了。熟了之後,你可以時時刻刻回光返照,照見自己的過失,這就是智慧。照見自己的過失,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這就是修行的功夫。

    我們把心調好了,身體就健康了,什麼毛病都消失了。六祖這兩句話說得好,調心不調身是有智慧的人,調身不調心是愚人;求心不求佛是聖人,就是佛,真佛,求佛不求心,永遠是凡夫。戒定慧在哪裡學?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頭無論從事哪個行業,要會。

(本篇恭錄自2014.4.22《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第26集)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ojen 的頭像
    sojen

    轉念--世界就改變

    so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