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6610_472959142816714_1301116801_n  

至心信樂彌陀淨土

<問> 善導大師以十八願為主的信心,蕅益大師以十九願為主的願力,加上淨界法師很倡導的正念真如,照這個方向努力下去,是否就更穩當了呢?

<答客問>

關於以上的重點內涵,古德與法師們多有詳述。末學還在學習中,僅以平日用來自我檢視的約略想法與朋友們分享,若有缺失,還望指正。

彌陀第十八願重點在~至心信樂。

彌陀第十九願重點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正念真如方法在~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1.往生西方的信樂,遠遠超過其他信樂,乃至於成為我唯一的信樂了嗎?

2.在每一個美好的當下,我還是決心和信心十足,能夠立即捨離娑婆的一切,堅定的願生西方淨土中嗎?

3.如果無常來襲,我能把震撼的時間縮到最短、惶恐的心情減到最低,很快提起正念,樂觀接受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預知時至」嗎?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1.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願力,每天都在我心裡嗎?

2.我是依著菩提願力在念佛嗎?

若非經過不斷的薰習,凡夫會很輕易的順應習氣,歸依自己的貪瞋癡,而後繼續在業浪中忽上忽下,作不了主的沉淪。為了破除這樣的苟且因循,不管忙碌或悠閒,每日透過讀經、聽經、看書,讓佛菩薩與祖師大德的經論、讓已經往生淨土的古今聖賢事蹟,以理、以事來教導和激勵,維持菩提願力的不退。再以此菩提願力,念佛求生淨土。

◎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念佛時,能夠一心念佛,很好。

然而,也必須要自我觀照:在沒念佛時,當貪瞋癡現前了,我是不是也一心一意的只顧貪瞋癡,而沒有用智慧觀照來調伏煩惱?或者從來不曾以佛號與煩惱正面交攻、從來沒有讓自己的佛號有贏過煩惱的機會?

如果念佛是念佛,而貪瞋癡依然是貪瞋癡,清楚的把清淨和染濁分成兩截,那麼臨命終時可能就要碰運氣,看看在那個關鍵時刻的最後一念中,碰到的是專念阿彌陀佛的一心,還是碰到了貪瞋癡跑出來搗亂?

決定性的臨終大考,一生只有一次機會,念佛人僥倖不得。

臨終的正念,有賴於平時的正念。

念頭是習慣性在流動著的,它不會在突然之間出現大幅度的轉彎改變。所以,平時念佛能降伏得了貪瞋癡,臨終時才有希望。

互動的親友、發生的事情、擁有的東西、浮現的感受,這一切看來都是這麼的真實,如何去相信這一切只是妄念所現、浮生若夢、本自空寂?又怎麼去平息動不動就生起的苦樂憂喜種種感受?終歸還是必須透過不間斷的經教薰習,讓佛陀教導我們真理,再透過時時的觀照去印證佛陀所言真實不虛。

了知妄境本空,知道在這一期的生命中,所有的一切本來都是沒有的:我本來沒有孩子親友、我本來沒有各種角色地位、我本來沒有家產名聲、我本來沒有存在記憶中的一切生命故事…只因過去的妄念相續,又因業力所成,而有了過去與現在一幕幕的生命場景,這一切都只是業力的釋放,一旦某個業力釋放完畢,某個對應的境緣也就消失了。當因緣條件和合具足了,虛妄的境緣場景就生起了;當因緣條件離散時,虛妄的境緣場景消失了。

我們依照因緣法去看透生命的真相,學習不執著擁有時的快樂,也學習不執著失去時的痛苦。在平時,就這樣不斷的反覆練習,當臨終時,這一生擁有的一切即將失去時,就能提起「何期自性本自清淨」的正念,告訴自己:今生的妄境,再苦、再樂皆非我所有;而自性清淨本然,始終都在,未曾離開過一步。在這樣的了然當中,放下萬緣,提起佛號,靜待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一刻,往生西方。

引用: 香光FB

2013年11月19日 22: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