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38607100222  

印祖開示往生要道

(2013/8/31定弘法師講於台北地藏淨宗學會孝廉講堂)
     

    尊敬的黃警官,尊敬的諸位同修大德,大家午安!這次定弘第一次來到講堂參學,就已經被這裡的真誠恭敬的氛圍攝受大家能夠在這裡修學是莫大的福報,我們也很感恩黃警官這樣的護持。

    定弘蒙恩師淨公老和尚的慈命,到這邊埔里正覺精舍跟上果下清律師學戒,預計要學三到五年,才能夠打好修學的基礎。這五年學戒當中,定弘也是想著一切的經教都放下,專學戒律,因為這是佛陀當年制定的這樣的原則,說五夏以內要專精戒律,如果比丘五夏(就是五個結夏安居之間,就是五年),五年之內如果沒有好好學戒律,就學經教,佛就會喝斥,是不允許的。所以戒律是修學的基礎,戒為無上菩提本,我們要修證菩提,這個是根本。所以老和尚慈悲,安排讓我跟果清律師來學戒,我就聽話,放下講習,放下經教,一心一意的先把這個基礎打好。本來是不想再出來講課的,黃警官盛情邀請了好多次,結果盛情難卻,我跟他講,說我們就座談一下,也不要正式的講課,他也就滿口答應。結果沒想到來了之後見這麼多的同修,當然心中也是非常的歡喜,能夠跟這麼多同修結緣。所以今天也不算什麼正式講課,就簡單的談談一些修學的心得體會,跟大家聊一聊。

    我們今天談的話題是印光大師的一段精闢的開示。這段開示大家可能都耳熟能詳了,每一位同修可能都已經拿到阿彌陀佛的小畫像,背面就是印祖的這個開示。這個開示,最好大家都能背下來,這個很短,但可以說是印光大師一生所修學精髓的一個開示,可以說也總結了我們末法時代修行人如何修證菩提、如何能往生淨土的最精闢的一段開導。

    如果真能把這段話完全落實,你往生是決定有把握的,持戒、念佛都在其中。因為戒律的精神,定弘總結的:

    第一個是少欲知足。人如果能夠少欲,他自然就能夠持戒,換句話來講,戒律也就是讓我們能夠斷貪瞋痴這些煩惱,對治我們的貪欲、我們的瞋恚習氣、我們的愚痴,使我們能夠把這些見思煩惱放下,這樣才能夠出三界。戒律跟世間的禮有一點不同,雖然都是一種規矩,但是禮的規矩是幫助我們修身,同時能夠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它的目標不是出三界的,它是世法;而戒律的目標是讓我們對治見思煩惱,而能夠出離三界,所以這是一個出世法,是解脫道。所以少欲知足就非常的重要。

    第二個,戒律的精神是一心敬慎。我們能夠在戒法上很留心、很謹慎,一心一意的持好,不管你是受了五戒,還是菩薩戒,或者甚至是出家人受了比丘戒,你受什麼樣的戒法,就好好的去持,一心一意的、一絲不苟的把這個戒法都能夠落實、都能夠做到,這樣恭恭敬敬的依佛的教誨去做,久而久之養成習慣,你那個敬慎的心就出來,一切都能恭敬,舉手投足都會想到有沒有違犯佛陀的教誨。當你恭敬謹慎到一定的程度,心就能得定了。所以持戒最後它的結果是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戒律要愈精細愈好。

    所有的戒法,比丘二百五十條戒,也都跟五戒是相應的,都是五戒的展開,大家在家居士能夠把五戒持得很好,實際上你就總持了佛陀給我們所制定的戒法。因為你得定了,得定就叫定共戒,那你就絕對不會犯戒,念佛人就能得三昧,所以持戒是很殊勝的。印祖在這裡沒有直接給我們講持戒,但實際上你從他這開示當中可以看到,都是教我們認真的持戒,在生活中、待人處事接物中,都是這樣的一心敬慎。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

    這段話講的是我們日常的修持。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念阿彌陀佛要求生西方的,對不對?要求生西方,不是說我只念阿彌陀佛就行,日常的修持是非常的重要,因為如果我們日常沒有注重修持,念佛是不相應的。古德有講「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心散亂往往都是因為日常沒有注重修持,所以心是放逸的,通過我們這種修持的話,可以把我們的心能夠收回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裡面跟我們講,念佛怎麼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印祖所說的這種修持,都是教我們都攝六根。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一接觸的時候我們要覺悟,不能隨順煩惱習氣,要隨順佛陀的教誨,這樣就能夠從惡回歸到善;再加上當我們起妄念的時候又能夠立刻覺照,用阿彌陀佛去替換這個妄念,這就是從迷回歸到悟。這都是都攝六根,這樣你的淨念相繼才是有保證的。所以印祖這裡講的開示,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四眾同修都是一樣的。

    首先第一個,『必須上敬下和』,對上要恭敬,對下要和睦。這個上包括範圍是很廣的,在家裡有父母、長輩、老人,這都屬於上,包括兄長、比我們輩分高的、年齡高的這些人都是屬於上;在公司行號、機關團體裡頭,我們的長官這也是屬於上;在佛門道場裡面,如果是出家人,下座的比丘要尊重上座的比丘,也就是戒臘高的人就是上。佛門的倫理跟世間的倫理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只不過它是按戒的臘數。像我們在正覺精舍,對佛門倫理都是很注重的,戒臘低的人受戒時間短,必須要尊敬戒臘高的,他不是按實際年齡,按戒臘。

    所以我們是屬於下座,出家才兩年,受戒也還不到兩年,見到高臘的比丘都要頂禮,都要禮敬,排的座位也好,走路的次序也好,都是要長幼有序,臘高者在前,臘低者在後。這樣的話,真的有這種倫理的規矩,自然人心就會比較安定,他就沒有爭的念頭。吃飯就按順序,戒臘高的人就先排,他們拿完飯菜我們再開始拿,每一樣的事情都是按這樣的次序來排。實際上跟《弟子規》講的「長者先,幼者後」完全一樣。這樣的做法結果就是和諧,所以在正覺精舍很難得,五、六十位比丘在一起,我到現在已經半年了,還沒有看過有什麼吵架、口角,都沒有,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現在佛門道場,正如我們淨公老恩師有時候常常提的,兩個比丘在一起都有可能會吵架,在正覺精舍這麼多的比丘在一起都沒有,就是佛門倫理大家都很注重,另外很注重戒法,很注重規矩,真的是修六和敬。

    我們在家居士團體也是一樣,能夠修六和敬、重視倫理。在家人一般是看年齡,年長者我們要尊敬,或者是他學佛的資歷很高,甚至可以做我們的老師,我們也對他尊敬。這樣的話和敬的心態出來,你這個心就很調柔,三昧它的前方便(基礎)一定是調柔的。如果我們心很剛強,個人主見很強,個性很強,不能夠柔順,跟人家相處都不能和諧,那你是絕對不可能得三昧。所以你看一個人能不能得三昧,你去觀察他,一定是很調柔、心也很寂靜,這種人就是得三昧的樣子。

    所以「上敬下和」這是非常重要,佛門道場如果都能夠修六和敬,這個道場就是正法道場,它就是世間一切團體的榜樣。僧團,從廣義上講有四個人在一起修六和敬,這個團體就叫僧團。真的把六和敬全部做到,這個團體就能夠住持正法。所以古德講法賴僧傳,佛法要依靠僧的這個團體來傳,所以我們在佛門團體裡面就要盡這一分義務,一定要和敬,和為貴。假如說傷了和氣,那你再有道理都變成沒道理,就是你只執著你自己的道理,而最後結果傷了這個和,實際上就是沒有道理。所以放下自己的主見,隨順別人,隨順團體,這樣的話你自然就有功德。

    上敬下和,對下和對上,對上是恭敬,對下是和睦,實際上都一味的,都是這樣的和敬的心。然後自己的修持上,『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菩薩六度裡面,布施、持戒上面是忍辱,忍辱的功德遠超於布施和持戒。菩薩六度是一層一層往上提升,最開始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一般人很難說一下子身心世界全都放下,那是很難的,那我們就從一點點身外物放下開始。

    像我自己是個鈍根,我就是這樣一點點的從外放到內,一開始就盡量的多布施,自己有多餘的錢財,拿去做法寶、拿去護持三寶,哪怕是不多的,我們能夠盡我們所能,然後為團體服務,這是內財布施、外財內財。布施到習慣了就很歡喜的,愈施愈歡喜,不會覺得好像捨不得,那種吝嗇的習氣慢慢一點點就化除掉。最後把自己整個人都要布施出來,把你的工作也要放下,全身心的投入到聖賢教育工作當中,跟老和尚學習。老和尚也是希望我們走出家弘法利生的道路,也是要聽話,就是不要有自己的意見,把自己的意見也布施出去。你看,世界就是身外物,還有你的身,還有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你那些妄想、你的執著,全部都布施掉,然後你就能夠走上這條路。

    出家,老和尚是鼓勵我們出家要走弘法利生的路子。我是兩年前二0一一年國曆七月十五號在香港圓明寺出家,是淨公老和尚給我介紹他的一位三十五年的老朋友,上暢下懷老和尚,讓他來給我剃度。剃度的那一天,淨公老和尚也親自到現場來觀禮、來加持,暢公就請淨公老和尚上座給大家,也特別是給我這種出家的弟子開示,老和尚講的幾句話,我現在一直都記著。他說我們出家的使命就是要把佛陀教育從宗教回歸到教育,讓大家真正認識佛教,要把佛陀教育發揚光大;而且不僅佛陀教育要恢復到教育,所有的宗教都要恢復到教育。所以走這條路,就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心世界種種的執著都要放下,你不放下你不可能走得成功。

    所以出家兩年就不遺餘力的去講經,也下定決心講《無量壽經》。結果今年年初的時候,忽然又有了一個大轉折,我們淨公老和尚一下子說讓我去學戒,不能講經了。這個時候看你能不能放下。其實人生都是很多的歷鍊,我們覺得正是在講經講得得心應手、如魚得水的時候,那時候也是不容易放下,結果一下子急轉彎。這些都是老和尚給我們的鍛鍊。反正一句話,就是要聽話,不要有自己的意思,老和尚叫我們做什麼我們就做什麼。所以叫我們講經我們就出來講經,叫我們不講經就不講經,叫我們去學戒就去學戒,叫出家就出家,叫學戒就學戒,一切都要隨順師長的教誨,隨順師長就是隨順佛陀。

    因為佛法是師道,我們雖然現在見不到佛陀,但是我們有師長在,師長就代表佛陀給我們教誨,所以我們尊師重道就是尊重佛陀。這是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確的,像《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講的,說弟子視師當如同視佛,不能夠對老師有任何一種逆反的心,一定是完全的隨順,這樣就對。當然自己要修忍,忍住什麼?忍住自己個人的分別執著,忍住自己個人的知見,沒有我執了,一定要隨順,這樣你的布施才有可能叫圓滿。你要是忍不住,你個人執著太嚴重,實際上你那個布施是不圓滿的。所以有布施、有持戒,最後要忍辱,才能把你布施持戒的功德保得住,一切都要忍,「忍人所不能忍」。

    在我們待人處事接物當中,往往都會遇到一些逆境、一些惡緣,這個時候也要忍耐。在這個時候忍,你的業障就會消掉;如果你不能忍,在逆境惡緣裡你會起瞋恚心,那你的業障就消不了,反而會增長業障。所以這個時候馬上要想起經典的教誨,想到自己是要往生西方的人,諸佛菩薩都能夠看到我們的心,為什麼一個求生西方的人,還要跟這個虛幻的世界過不去,還要跟種種人事物對立,還會起瞋恚心,諸佛菩薩看到了不都笑話你嗎?所以自己想到這一點,就要把它放下,讓自己的心愈來愈柔和、調柔,這就非常的好。

    「行人所不能行」,人家可能都不願意幹的活,自己要去幹。定弘剛剛到正覺精舍,也是對自己一個鍛鍊,因為過去沒有幹過的活,現在也要幹。剛到道場裡面,正覺精舍是一個很正統的傳統叢林,所以剛進去的新戒比丘都要多幹活,它那邊是五臘以下的人主要承擔勞務工作,到五臘以上就會比較的輕鬆一點。那邊大概三分之二的人都是五臘以上,所以這半年以來,基本上五個月都是幹很多的勤務。早上四點鐘上早課,上了一半大概四點半就要下殿,就到大寮(廚房)。然後洗菜,大概是四、五個人要洗五、六十個人的菜,洗菜擇菜,而且要很細緻的,每一個菜都要三易水,都要洗得乾乾淨淨的。有些不好的菜要細細的挑出來,挑不好的話都會被呵斥,你挑不好讓比丘吃了之後鬧肚子的話,那你都有罪過,所以都要很認真、很耐煩的去做這些事情。基本上早上從四點半一幹就幹到六點鐘,就是擇菜洗菜。

    因為現在定弘也沒有吃早餐,別人吃早餐的時候我就去洗碗,洗碗一直洗到大概差不多七點,然後去掃地。我是負責大殿周圍的走廊,先要掃,然後再拖,差不多也是幹一個小時。幹到八點鐘,然後就開始早上的上課,我們統一有課程,一個半小時。到九點半下課,馬上又要到大寮去幹活,就是負責切水果、分菜等等,一直到十點半打板,用午齋。用完午齋之後,又洗碗,鍋碗瓢盆很多,都要洗,差不多洗到十二點半,甚至有時直到一點鐘,然後才可以鬆一口氣。所以從早上四點來鐘一直到中午一點鐘,基本上都是在緊張忙碌當中度過。一點鐘回到寮房已經很累了,只好倒下睡一個小時,再起來才有自己學習的時間。不一會又到六點鐘,準備上晚課,上完晚課就是八點多,八點多之後就敲鐘打板準備睡覺了。所以一天都是這樣很緊張的過。這是定弘以前沒有體驗過的。他們跟我講說,大陸過去文化大革命期間,知識分子都上山下鄉,他說你現在也上山下鄉,因為正覺精舍正好依山而建,埔里是山城,我們也上山下鄉了,這也是一種很好的體驗。

    正覺精舍三多,第一個是供養多。因為那邊持戒精嚴,所以周圍的居士都非常的護持,菜、這些供品都很多,當然菜多就要洗菜也要多。我們有的同修很難得,專門種有機的菜送過來,所以說我們也很感恩的。除了供養多以外,還有蚊子多,特別是聽說台中的特產叫黑金剛,你們有知道嗎?黑金剛比蚊子厲害好幾倍,牠是你趕都趕不走的,而且一來一大群扑在你的肉上,蚊子只是單個行動,牠們是一群行動。然後牠咬了你,癢的程度比蚊子要厲害好幾倍,趕又不走,牠寧願死都不走。忍蚊子是可以忍,蚊子叮在肉上,我們都可以說供養;黑金剛一開始我真的受不了,但是沒有辦法。有個法師跟我講,他說出家人要做大丈夫,就要忍人所不能忍,凡是什麼痛、癢、熱、寒、苦、累,你都得忍。所以最後咬著牙忍,當牠咬的時候就作念頭,我要用我的大悲血來供養你們,希望結個善緣,將來我往生之後再來度你,這樣想反而就沒那麼癢了。要是你要趕牠,牠來個回馬槍,那是很厲害。

    第三個就是螞蟻多,在精舍的螞蟻,在春天的時候螞蟻繁殖期,真的是沒見過,很嚇人。早上一起來,見到寮房自己屋裡的地上,密密麻麻的都是螞蟻,外面更是多,拿掃把掃都掃不乾淨。所以師父上人跟我講,你可以跟牠們溝通。我說怎麼溝?拼命溝通都好像不靈。然後師父說,這是牠們來分享你們的功德,我說那只有忍。所以這都是以前沒有體驗過的,忍人所不能忍,這是都要忍的,實際上這些都是修行。

    既然我們走出家的路,師父常講,我們也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個苦並不一定說好像皮肉很痛那種病苦,不一定是那種苦,就是你能夠通過持戒受到這種生活的磨練。像日中一食,一開始我也不敢下決心,我就有時候看到我們三分之二的這些法師們都日中一食,我就請教他,你怎麼能夠日中一食?他回答我很簡單,他說你不怕死就行,不能想那麼多。結果我想,是,我們還怕什麼死?死了就去西方,那好。所以也就學著日中一食了。

    那是從二月十五佛陀涅槃日開始,剛好是我們師父上人生日,我那時就發心。因為佛陀當年囑咐比丘,要「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當時迦葉尊者已經年紀很老了,仍然堅持頭陀行,十二個頭陀行裡面就有日中一食。佛還勸導迦葉尊者,說你現在年紀老了,不必要這樣堅持苦行,你可以跟一般比丘一樣,只要過午不食就可以了。結果迦葉尊者就說,我不能夠隨順佛陀,我一樣還是要堅持頭陀行。結果佛陀很讚歎迦葉,就對眾比丘說,我這個佛法就是因為有像迦葉尊者這樣的苦行,所以能夠得以長久住世。當時我看了這段話也是很感動,在佛陀涅槃日就發心日中一食了。剛好是師父生日,也希望以這個微薄的功德,來迴向我們老人家長久住世。

    這些所謂的苦行,一般人好像覺得挺苦,其實當你真正這樣做下去,特別做成習慣了之後,其實你不會覺得苦,而且你會覺得是一種解脫。少欲知足真的是一種解脫,因為當你沒有什麼欲望的時候,你就自然沒有那種求人的心。所謂「事能知足心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你的人品就是要慢慢的去積累,你什麼都不求,那你自然就會高尚起來。所以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

    像我們果清律師持戒精嚴,三十多年日中一食、手不捉金,這是很不容易辦到的。手不捉金銀這個戒律在我們精舍也是只有大概六、七位比丘發心來持,一般的比丘他是用《根本有部律》,就是金錢可以說淨,也是可以持的。但是《四分律》,就是戒律有五部律,有《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根本有部律》等等,《四分律》就比較嚴格。我們果清律師就按照《四分律》來持,所以他手是不碰金錢的。我們也問過一些法師,說假如真的有用錢的時候那怎麼辦?跟著他的侍者就跟我講過他一個故事,說有一次果清律師出門,結果沒有人護持的時候,本來去一個地方要搭巴士,沒有錢買票,因為身無分文,怎麼辦?老人家就坐在那個車站那裡等,他也不攀緣,一直等,從早上等到下午,一直等到有人發心供養他車票。

    你看他有這樣的恆心和毅力,這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我們一般不理解的人還覺得,這好像太迂腐了,其實不然,他這種就是真正尊重佛陀的戒法。能夠這樣的去精嚴的持戒,能夠以苦為師不怕吃苦,這是諸佛如來所讚歎的,而正法就是這樣能夠得以承傳。如果我們說這些戒律都無所謂,只要是殺盜淫妄重戒不要犯就好,其他輕戒就可以不守了,久而久之,我們對戒法的尊重心就沒有,然後愈來愈鬆弛,到最後可能殺盜淫妄都幹起來了。往往都是輕戒老是不守就會影響、會威脅到重戒。

    所以果清律師他要求我們持戒要輕重等持。輕戒都絲毫不犯,你怎麼可能犯到重戒?因為輕戒是保護重戒的。譬如像淫戒,比丘戒第一大波羅夷戒就是大淫戒,大淫戒之前就會有很多的比較輕的戒,像僧殘就比較低一等。僧殘就是跟女人在一起講這種淫欲的話,你這個都不犯,那你就不會犯到波羅夷罪。波羅夷罪就是叫斷頭罪,就已經沒有比丘的資格,戒體都已經被破壞了,僧殘罪犯了還可以懺悔。僧殘戒之前又有波逸提戒,就是你不能跟女子在同一個房間裡面單獨相處,雖然你沒有染污的心,但是你也不要這樣做,你不能這麼做的話,那你自然重戒更不可能犯。再往前推的話,甚至你打電話都不要去打,跟女子通話都不通,這樣的話你對最微細的突吉羅罪都沒有了,自然重戒你肯定是完美無缺。當然小小的戒,如果是因為為弘法利生的事情可以去開許,但是為了尊重聲聞戒,我們回來還是要懺悔。譬如說我們正在談著重要的事情,跟女子通了電話,晚上都要去懺悔,甚至跟自己的母親通電話,按照戒法都是要懺悔的。你看這樣精嚴的去持戒,那你對戒法的尊重度就很高,絕對不會去犯那麼重的戒,所以輕重等持是很重要的。

    『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這一點是培養自己隨喜功德、恆順眾生、廣修供養這樣的心態,這些心態都是跟菩提心相應的。在《無量壽經》二十四品裡面,三輩往生都要求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發菩提心是往生淨土的必要條件,而且是第一必要條件。如果你只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但是沒有發菩提心,你也往生不了。所以發菩提心比一向專念更為重要,大家不可以忽略這一點,以為我念佛就行了。但是你的心不相應,念佛也不行,只是修一點口善而已,得一點將來人天的福報而已,不是往生淨土的資糧,往生淨土發菩提心很重要。

    發菩提心了就有菩提心的相狀,你檢查檢查自己有沒有發菩提心,這裡就可以檢查:你能不能代人之勞,你能不能成人之美;見到眾生有需要你幫助的,你能不能伸出援手;見到人家的好事,你能不能夠去助一把力,你能夠隨喜功德,哪怕是自己沒有能力幫助,你能夠讚歎。你看黃警官能護持這樣的講堂,我雖然沒有辦法能夠護持,我在旁邊讚歎讚歎,成人之美。雖然不能代人之勞,至少你有隨喜的心,這個隨喜的心就是善心。

    我們凡夫,真的,如果沒有好好的學佛,沒有能夠觀察自己的心理,你就會感覺到,你自己無意之中會犯很多的惡業,而且這個惡業是遍布法界。什麼意思?就不光是你在台北這個地方造惡業,實際上如果你飛到美國,你那個心也會帶到美國,一樣去造業,而且你要是晚上作夢,夢到你到月球上,你也是帶著這個心到月球上造業。所以那個惡心是遍布法界的,因為整個法界是你的心變現的,你那個惡心遍布。

    我們凡人往往就會犯什麼惡業?嫉妒的惡業。那個嫉妒的心都是因為深度的我執產生的。我跟人那種對立,見到人有好事不能夠隨喜,反而會生嫉妒。一開始是不以為然,覺得這沒什麼;然後再加強一點,心裡就很不高興,看到人家做好事心裡就覺得有瞋心、有反感,這都是嫉妒心;甚至會毀謗,造口業,那又加一層;甚至你還去障礙他,這是身業也造作,身口意都造作這種嫉妒,那將來果報都是在地獄。所以我們修行人要捨離嫉妒之心,嫉妒是很可怕的惡業。連世間人都講,嫉妒心是心靈的腫瘤,你要是不好好的去控制它,它愈長愈大,最後變成絕症,你就沒救了。

    所以要成人之美,要隨喜功德,要養成這個隨喜心,見人家有點滴的善事,都發一個隨喜的心,讓我們的善心遍布法界。二十四小時,乃至晚上作夢,我們都是發隨喜的心,這樣你的功德就很大。隨喜的功德跟他真正去做這個功德是一樣的、平等的,那何樂而不為?你都不用去做,你就跟他平等功德,只要發隨喜的心就行了。因為理上講,人我是不二,他做就是我做,只要我隨喜,那他的功德不等於是我的功德嗎?你要是嫉妒他,他多大功德你就多大罪業,何苦來!所以常常要幫助人,代人之勞,成人之美。

    『靜坐常思己過』,這個靜很重要,一個人有沒有修行,就看他是不是安靜,因為安靜才跟三昧相應。從來沒見過三昧的人一天到晚愛說話的,不會的,他都是很靜、很少言。連世間儒家講君子,是慎於言而敏於行。代人之勞這個時候敏於行,你很快的去做,但是平常就少言寡語,守默,六根收攝住,這樣你的淨念才能夠相繼,所以平常要安靜。靜坐當然也包括靜立,站立的時候也是一樣,走的時候也是這樣。都要怎麼樣?常思己過。當我們常常觀照自己的過失,你的六根就會收攝;如果常常看到人家的過錯,你的六根都是放逸在外面,這個跟你念佛三昧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常思己過就是幫你收心。世間的聖賢都是講收心的學問。你看孟子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你放出去的心,放在五欲六塵上放逸的那個心,你把它收回來,你把它收回來這就是實學。不在乎你讀的經典多少,而在乎你真正能不能有收心的功夫,所以常思己過就是收心。

    君子慎獨,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都很密切的留意自己的起心動念,看看我這個念頭是與善相應,還是與惡相應。什麼是惡?自私自利就是惡,貪瞋痴慢就是惡。那善反之,大公無私是善,能夠寂靜調柔這就是善。常常都審察自己的念頭,用這樣切實的功夫來觀照自己起心動念,哪有什麼工夫去談論人家的過錯?『閑談不論人非』,他自然就不會搞這些講是是非非的事情。凡是講是非的人,都是那個心很放逸,他本身那個心就是惡心。所以古德講,「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這個人都不是善人。因為什麼?他心是往外跑,攀緣五欲六塵,深度的分別執著。所以遇到這種人,就不要跟他談,你就守默,他跟你講半天是是非非,你就是阿彌陀佛,講完之後他問你,你聽見沒有?你還是阿彌陀佛,下次他就一氣之下不找你講,不找你講就正好。「閑談不論人非」,這真是切實的功夫,當我們能夠這樣做的話,你的心才會得定。

    所以從不論人非,到最後不見人非,連見都不見。不是說我真的不知道,沒有感覺人家有過錯,不是的。你感覺到了,但是你不放在心上,問起,你自己知道清清楚楚,他是對是錯你很清楚,但是你絕不放在心上。正如你走在馬路上,你看到一個人隨地吐痰,你知道這個人是錯的,但走過你就忘掉了,你根本都沒有放在心上,你絕對不會挽起袖子跟他罵,說「你怎麼能隨地吐痰?我拉你去那裡學一學《弟子規》,你好好學學傳統文化,怎麼可以這樣!」你不會這樣,對不對?你就看到之後知道是錯的,我們不要學他,走過就忘了。人家再問起你,那個人長什麼樣,那個人是什麼時候見到的?你也可能不記得了。但是當下你很清楚,知道那是對還是錯,可是你不放在心上,這叫不見人非。

    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講,「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真正是修道的人,你不去看人家的過失,你只是把眼睛收回來看你自己的過失,自己的過失懺悔都懺不完,你還管別人,哪有這個閒工夫?所以不論人非到不見人非,這樣你的心就愈來愈清淨。那用功怎麼用?底下就告訴我們了,念佛。印祖告訴我們: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

    這就是用真實的功夫,真幹。我們想往生西方,你不下這個功夫是不行,你不肯下這個功夫,說明你沒有真誠心。有的同修說,「阿彌陀佛很慈悲,蕅益大師也講,有信有願就能往生。我信了,我也願意去,極樂世界這麼好為什麼不去?我也願意去。行就是乃至十念都可以,何必要這樣辛苦念佛?」他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他講這個話,怕他用心用錯了。祖師講的沒錯,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真信切願求生淨土,你決定能往生,乃至十念都可以往生。阿彌陀佛也是發這樣的願,你看第十八願講得很清楚,「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乃至十念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阿彌陀佛。到你臨命終時,只要有十句阿彌陀佛,你就決定得生。但是念佛這個心,一定是至心信樂,那個信樂前面有至心兩個字,什麼叫至心?至誠心,我真誠到極處,這個心叫至心,它裡頭沒有夾雜。沒有夾雜什麼?懷疑、間斷、投機取巧。你說既然十念法就可以了,我現在不用念佛,到臨終再念就行了,投機取巧,那個心就不真誠。

    真誠的人是什麼?除非我不知道,我現在知道了,要求生西方,我就拼命的念下去。我不是等臨終才十念,我現前就是十念十念的至心信樂,每一個十念就如同臨終那樣的十念那麼至誠,一直這樣念下去,念到臨命終,你肯定那個十念就是至心信樂的十念。我現在不好好的念,期待著在臨終剛好最後十念那一小段是至心。你那是買彩票,你怎麼能夠保證剛剛好最後一張就投中?這是投機取巧,這個就往往是不能往生,因為沒有至心。所以真正至心的人,就像印祖這裡講的,要「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要練這個功夫。

    有同修說,我現在不行,別說從朝至暮、從暮至朝,我就念個一百句佛號都老是間斷,妄想就夾雜進來了。沒錯,初學都是這樣的,但是你不要氣餒,你不要退心。這就是我們有深厚的妄想習氣,打妄想打習慣了,念佛很生疏。念佛你想拼命的念都念不成片,打妄想你根本不用使勁,它自然就出來,甚至妄想成片。所以修行修什麼?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原來很生疏的,譬如念佛很生疏,老念都念不成片,老中斷,要念到熟、念到不間斷;原來打妄想打得很熟,連作夢都是妄想不斷,現在讓它生疏,慢慢的不打妄想,這就是真幹。

    一開始你就從十句開始,我就保證十句佛號不間斷,這個咱們應該有信心,對不對?十句佛號不間斷,你稍微用點心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好,從這開始,然後再來個十句,二十句不間斷,這個稍微再努力一下,也是應該能做到的,二十句成片,功夫成片二十句;然後再慢慢延長,一百句我也功夫成片,你的功夫就增長了;慢慢一千句也功夫成片,你就不錯了;繼續努力,每天這樣的加強加強,到最後你能夠一萬句佛號都不間斷,功夫就很不錯了!你有這個功夫,基本上大的煩惱你可以降伏住,小的煩惱可能有時候會出來,習氣,但是你也很快能覺醒。到你十萬句佛號都成片,那你就幾乎是三昧了,晚上睡覺都在念佛,二十四小時都能接上。這就是印祖這裡講的,「從朝至暮,從暮至朝」,這是講二十四小時功夫成片的樣子,念佛三昧最低的一層功夫。有這個功夫決定可以往生,你有往生的把握。

    如果你這個功夫沒有,你只能夠努力。但是你心裡沒底,到臨命終時候,只能夠希望眾緣和合,阿彌陀佛肯定會來接你,希望那個時候自己心不要顛倒,但是你自己還是有點沒把握。可是你不要動搖信心,一定要相信,最後阿彌陀佛是來接你的。有沒有把握是你功夫問題,信心一定要具足。信心具足,願望懇切,阿彌陀佛肯定會來,沒有理由不來,這是阿彌陀佛發的願。我們自己希望求我們心安,我們就要練這個功夫成片。所以一句佛號不令間斷。

    那麼往往間斷的原因是什麼?大家自己要常常觀照,我念著念著的時候,忽然起了什麼念頭,你自己要覺察,這個念頭往往就是平常你沒放下的念頭。譬如說念著念著,想著我孫子放學沒有?那就是你沒把孫子放下,這個你要馬上覺醒,可能到我臨終的時候,念著念著,孫子想起來了,這個時候就障礙你往生。所以平常你沒放下的念頭,你要好好的放下,往往在你念佛的時候你就會觀照出來。所以妄想有時候也並不是壞事,它幫助你觀察出來你有什麼沒放下,這就是煩惱即菩提。你沒有這個煩惱,你就不能證得菩提,因為有你這個妄想出來了,你就知道你要放下它,你就對治。念著念著,覺得明年的生意該怎麼做?你這開始又思考了,對金錢沒放下,這些都是要把它放下。不外乎就是身外的這些東西,財色名食睡,放下;還有心裡頭對親情的執著、恩怨、是非,這些統統要放下。

    有時候像我們也常常遇到,念著念著就想到,將來我弘法要怎麼個做法,這屬不屬於妄念?一樣也是妄念。那些也不能想,假如在臨終時候你想那些,又回來了,你回來弘法,你不去極樂世界了,那也是很可怕的。即使你回來做了大法師又怎麼樣?還是六道輪迴。我們以前可能就是這樣經歷過的,所以不能再搞了,一定要放下。「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你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那是供養,法供養。供養恆沙的聖人這麼大的福德,不如你一心一意求生淨土。

    所以往生西方,那是絕對的、第一的、排他的,什麼其他的,比起往生淨土來講都是次要的,都是要放下。更何況我們稍微學一點般若就知道,這個世界就是夢幻泡影,一切法是空,哪有什麼真實的東西?都是你念念相續的妄心變現的這些虛幻境界,就像作夢一樣,夢裡都有這些景象。夢裡今天我們在一起,在孝廉講堂一起研討佛法,你可別把這個當真,假的,這是作夢。你要是以為真有個定弘法師來到孝廉講堂,真有個孝廉講堂,我真來了,那你就是執著,被眼前境界迷惑了。古德講,「大作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場」,這些是夢。要不要做?好事是要做,但是你不能執著它,因為都是夢幻泡影,所以都要放下。到往生西方的時候,這些全部都要捨離,放下了整個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

    所以在念佛的時候都是這樣的細密觀照念頭,用自己的般若智慧去放下眼前這一切,然後讓你的心能夠專注。放不下,最難的那就是情執,尤其是我們女眾同修,因為女子比較重感情,普遍來講比男子相對注重感情。當然世間講有情有義也不是壞事,但是你要是執著那個情感,那就是變成了障礙你的道業。對治情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般若智慧。你看文殊師利菩薩寶劍在手,一劍慧劍斬情絲,用般若的慧劍,智慧的寶劍,把你的情執斬斷。當你真正了達這個世間都是夢幻泡影,一切都是一場幻夢,沒有實法可得,一切人都是假的,一切都是夢,一切物、一切事全是夢幻,你自然情執就淡了。所以常常薰習般若,對你放下是有好處的。

    念佛的方法,這裡介紹『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念佛不用很大聲,大聲容易傷氣,共修的時候偶爾一小段時間大聲點念,莊嚴道場,這是可以。但是你總是大聲念,念沒幾天恐怕你就得要吃補藥了。平常要小聲,養一下氣,甚至是金剛持,金剛持是嘴在動,自己耳朵能聽到自己念,但是別人聽不到,小聲念,很微細的念。或者是默念,默念是嘴都不動,心裡的佛號那個聲相在動,雖然是嘴沒有動,沒有聲音,可是你的心還是聽到你的聲相,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個聲相還是有,所以你攝耳諦聽,就用你的耳朵聽你的心聲。

    印光大師教我們十念法,這個大家都了解,以十句為單位,一般我們用三三四的節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十句,三三四。其實你不用去數,有的人要數手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數了半天自己也數亂了,不如用這個節奏,節奏感很強,你也不會亂。有的人用五句、五句這麼念就容易錯,念著念著,這是上面五句還是下面五句?就忘了。三三四是不會忘,它的節奏感非常強,你不用太刻意去數,它自然就是十句十句。

    平常就金剛持,定弘自己的感受,金剛持的效果是最好的。因為默念有時候我們的心力不足,就很容易被妄想拖走,因為默念要很強的心力才可以。但是我們金剛持,因為嘴在動,它會帶動那個心,那個心就不用太費力,這是真的是比較容易念,所以平常你就可以這樣念。

    我也鼓勵同修拿一個計數器,這個計數器就是你自己有手指計數器,捏在手上,我念十句就摁一下、念十句就摁一下。印光大師說,可以不用數珠,就是不用計數,固然是很好,就只念十念,但是定弘感覺到就只念這十念,如果沒有一個定課,有時候也是散漫。蕅益大師主張我們初學的人每天要有定課,他說或三萬或五萬、或八萬或十萬,畢此一生都不改變,如果你不往生西方,三世諸佛都成妄語。換句話說,你肯定往生西方,諸佛給你做保證。他開出最低的數字是三萬,當然三萬對我們現在人來講也是有一點難度,比較有福報的人有時間可以念三萬。

    我給大家按照黃念祖老居士開出的數字,一萬,每天念一萬,一般來講稍微努力一點是可以做到。一萬句佛號你用一般中等念佛速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多小時不到兩小時,一萬佛號就能念完。怎麼念?你也不用固定拿出每天兩小時,這個一般可能也有點難度,你就平常拿在手上那個計數器,只要有時間就摁,我摁個十下就是一百句。吃飯,我現在拿著碗我也摁,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是要念佛,我就這手托著缽,手指套著計數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邊吃,心裡就念阿彌陀佛,都摁計數。只要有時間就摁,一萬佛號很容易摁下來,一天不會很難。像剛才我們坐車,從機場到這裡四十多分鐘,就摁了好多下,就有好幾千了,所以很容易就摁完,坐飛機一個多小時就好幾千。所以要平常用這個功夫,限一個定課,不要讓自己懶散放逸。只要終此一生,你一萬佛號不改變,按黃念祖老居士說法,你也是一樣能往生。因為你有這種毅力、有這種恆心,你的至心就出來了。至心信樂,你不拿出實際行動,說我就有至心?不是口說的,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現。蕅益大師開的三萬是比較高的標準,能做到固然更好,做不到,最低也是一萬,一萬你要是不肯做,你確實往生就估計沒什麼把握,這是說老實話。

    所以平常要多念,念習慣了你這個佛號就容易成片,有止息妄念的功力。到最後『除念佛外,不起別念』,這個功夫就已經是成片,它能夠壓你的煩惱習氣。念頭都不起了,你怎麼還會有貪瞋痴,對吧?貪瞋痴就是你的惡念,我一切念頭都沒有,只有佛號,你這個貪瞋痴就不會有了。換過來講,假如你現在還有貪瞋痴,說明你的功夫沒有成片,這就是檢驗標準。你說我昨天還跟人發了脾氣,不行,差得太遠!好好念佛,讓自己念佛的功夫提升。『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要快,毫不猶豫、斬釘截鐵,不能姑息縱容你的妄念。特別是情執這些念頭,這一起來它就一個念一個念拉著沒完,你整個人就纏縛在當中,這時候就需要慧劍斬情絲,喀就把它斬斷,把它消滅掉。因為那些都是與生死輪迴相應,我們不隨順生死,我們隨順涅槃,我們隨順菩提、隨順淨土。

    【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如果一個人稍微有一點修持就有傲慢心,這個是假的。連孔子老人家都講,「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這人就不行,不用看了,假的,即使他有周公之才,那都是假的。為什麼?他有驕慢。周公你看多謙虛,吃著飯的時候,人家來了,立刻放下飯碗去接待,把自己口裡的飯都吐出來,然後接待完了又回來吃。吃著吃著又來一個人,又吐出來又接待,「一飯三吐哺」,吐三次去接待。「一沐三握髮」,洗著澡的時候有人來找,怎麼辦?頭還濕,趕快(古人頭髮長)把頭髮捲起來去接待,回來繼續洗。洗著洗著又來人了,又得捲起來,一沐,一次沐浴三握髮,你看人家多謙虛。周公這大德都是這樣的謙卑,所以反之傲慢是什麼問題?傲慢就是因為愚痴,淺智才有傲慢心;「學問深時意氣平」,學問深的人一定是很謙虛,都是覺得自己功夫很淺、學問很淺,很慚愧,真的不足以為人師,都是這樣的。假如我們有一點點自以為是,這時候立刻就要深責自己那個傲慢心,痛自改革,這種心往往就是讓我們著魔的。

    人為什麼會著魔?大部分都是增上慢,覺得自己了不起,我見到佛,我見到光,我怎麼樣怎麼樣了,完全都是著了相。所以蕅益大師講,「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劣智慢心,痛自改革」。傲慢都是因為智慧淺薄才會出來,要痛自改革,『常生慚愧心』。你看印光大師何等人物,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人,三、四十年在經論上面用功夫,通宗通教,他自己稱「常慚愧僧」,一天到晚都常慚愧。而慚愧才是善心,無慚無愧這種人基本上沒救了。要常生懺悔心,因為人都有罪業。

    像我們現在在正覺精舍,每天晚上都有懺悔,因為每天都犯戒,二百五十條戒,天天都有犯。大罪雖然沒有犯過,小罪還是常常有,小罪你要是不懺悔,累積起來那個罪業就不得了。在比丘戒裡面最微小的戒是突吉羅的罪,犯了一個小戒就是一個突吉羅。一個突吉羅的果報是多少?在地獄裡面九百萬年。什麼是突吉羅?不小心踩到生草了,踩到小草比丘犯一個小突吉羅罪;跟女人碰了身體這是一個突吉羅罪。在出來的時候不經意都會犯,一定要懺悔,不懺悔將來地獄裡面有得你受。所以要常生懺悔心。

    當然居士沒有受這個戒,就沒有這麼重的罪,大家不要害怕,做比丘的比較高標準、嚴要求。但是我們自己也是要常懺悔,五戒十善我們天天對照,可能粗的罪沒有,細微的罪可能會有。譬如說可能我們不會犯邪淫,但男生見到女生心裡起心動念了,這就是與邪淫心相應,要懺掉;看到一個東西,雖然沒有去偷拿,沒有偷盜,但是你有一種貪取的心,那個念頭起來了,那都要懺悔。所以都是有輕重不同、粗細不同。如果你細的這些罪業都能夠懺悔掉,那你重罪是不會犯。細微處就是心地,能夠在心念上防範罪惡,這就是修持。

    有修持也覺得自己功夫很淺,不敢自誇。自己確確實實不行,比起古大德怎麼樣?你念佛縱然是一支香念得一個妄念都沒有,你有沒有真正得三昧?真正得三昧,都能夠出現神通,一入定的話,你幾天可以不出定。我們這功夫還是很淺,對吧?再加上對教理的研究也不夠深入,沒有開圓解,即使開了圓解,也沒有了生死。開悟了,教下講大開圓解,那都是講我們知見同佛而已,但你真正的斷煩惱的功夫,可能跟到了生死的地步還差得很遠。所以你看禪宗裡都有開了悟的人他都要輪迴,因為他沒有了生死,對吧?

    所以這些不同的層次,當你學得愈深,你會感覺到自己前面的路愈遠,你會愈來愈謙卑,這樣的人就是有真正修行的人,不會自誇的。『矜誇』就是自己誇耀自己,感覺到自己很不錯,絕對不可以,這一點在修行上我們一定是要好好的防範。因為修行人最怕就是增上慢,我慢之魔一著上,那是很麻煩的事情。

    【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什麼意思?就是我只管修我自己,不要去修別人。戒律不是用來修別人,是修自己的。你不能說我持戒,我看人家破戒,看到家裡人,你怎麼還吃肉?你吃肉將來要還債的,今天吃牠半斤,下輩子還牠八兩。你去罵人,這就錯誤了。所以也有些同修有時候寫信來跟我講,說家裡人個個都好像業障深重,怎麼辦?我說不是他們業障深重,是你自己業障深重。老看人家業障深重,就是你自己業障深重。為什麼?看人家過,那是你最大的過。所以不能管人家有沒有犯戒、有沒有造惡,自己修好自己。你自己修好了就能感化別人,人家如果有善根,他自己會改;人家沒有善根,你也給他種善根。因為人家看到你的樣子也就會有這個印象,這印象落在他的阿賴耶識裡就是善根的種子,它將來會成熟,你不急於一時來度他,你好好把自己修好了就行,自度就是度他。這是印祖這裡講的意思,「只管自家,不管人家」。不是說人家有難不去幫助、不管人,不是那個意思,那時候要代人之勞、成人之美,你要幫助人。人家有需要立刻幫助,人家有缺點你不要放在心上,管好自己就行。

    特別是道場裡頭,同修之間,我們互相見到好的,有優點我們讚歎、我們學習;人家有缺點我們不講,大家都沉默,那個犯錯的人他也就不好意思了,你用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譬如說他很放肆的時候,你就在那沉默,很謙卑的,他就不好意思了,這就幫助他反省。這個時候如果你指責他,他就會跟你對立,他就沒有辦法改他的過錯,反而加重他的過錯。所以一定是要用身教管自己,做好樣子。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

    看人家,人家有好樣子,我們就學。不管他是不是平常造惡多端,只要他有一個優點我們就學他那個優點,哪怕他是滿身罪業,但是他總有好的地方,我們就看他好的、學他好的,甚至稱讚他的好的。對他的那個過錯,我們絕口不提,不放在心上。這樣自己又自利,你不受他的污染,你只學他的好處。同時你對他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他會生慚愧心,他受你的感化。所以不要看他壞樣子,只看好樣子。

    【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這一點就是更殊勝的心態了,不僅是看人家都是好樣子,要看人家都是菩薩。你看人都是菩薩的時候,恭喜你,你也成菩薩了。為什麼?因為整個法界都是你的心變現的,你是個菩薩心,你變現的一切人都是菩薩,一切境界都是菩薩境界;你要是個惡心,你變現的境界全是惡人。所以你看這個人又壞、那個人又不是,跟境界對立,實際上全是你的惡心所變現的,你跟你自己惡心變現的境界在搞對立,這是愚痴。

    所以把這個心態轉過來,我看人都是菩薩。好人這是菩薩示現,壞人也是菩薩示現,他示現不好的因果,他殺生他身體就不好,你看這是印證了佛講的因果。他能夠無畏布施,不殺生了,就能夠健康長壽,反之就會疾病,就會短命,這都給我示現,教我斷惡修善。這是印祖告訴我們,看一切人都是菩薩。那個來讚歎我的固然是菩薩,那來罵我的也是菩薩,消我的業障。我的業障正苦惱沒處消,難得有位大菩薩來幫我消業障,感恩都來不及,怎麼還可以跟他反罵,對吧?你反罵就是叫做不識好歹、恩將仇報。你看這心多麼好!你這瞋恚心就不會起來了。

    我們師父淨公上人教我們更殊勝,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唯有自己是凡夫。當你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的時候,其實你也就是阿彌陀佛了,因為心境是一如的,那個境界就是心變現的,你有這個佛的心就有佛的境界。你怎麼知道你有佛心?你看有沒有佛境界。你如果看每個人都是阿彌陀佛,就知道那個心已轉成佛心了。

    《阿彌陀經》上有一句話,說極樂世界那些鳥都會說法,對不對?但是你不要認為那個鳥是真有什麼三惡道,那不是畜生,那是誰?「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是不是這樣?你看鳥都是這樣。當然除了鳥,樹、花、風,全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你就是極樂世界的人。我現在問你,你在這個娑婆世界是不是這樣?你看那鳥、那花、那個風,你也要把它觀想成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所以聽到風聲,颱風來了,怎麼聽到都是阿彌陀佛,鳥兒叫也是阿彌陀佛。好了,這時候有人來罵你了,你能不能聽到那個罵你的聲音也是阿彌陀佛?那個罵你的人是誰?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真的每個境界都是這樣,你要是用這種心態來對待你從早到晚的境界,恭喜你,你就是念佛三昧,你就沒有離開過阿彌陀佛。

    所以一定要去歷事鍊心,尤其是在順逆境界上,都是要起這種觀念,這就是覺悟。三皈依講,皈依佛覺而不迷,這就是覺而不迷。你一看好吃的東西,趕緊多吃點,貪心起來了,這是迷而不覺。這時候立刻起來阿彌陀佛,那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就像極樂世界一樣,吃的東西都不需要吃,對不對?就像《無量壽經》上講的,百味飲食在前面,實際上什麼?「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以意為食」。極樂世界都是這樣,身住在禪定當中,你念佛三昧,哪還用吃飯?現在還沒到三昧,不得已,身體會瘦弱,勉強拿東西吃,頂一頂身體而已,不可以有貪美味的心,這覺而不迷。遇到逆的境界,人家來罵我的時候,這是阿彌陀佛消我業障來了,業障多消一點,將來往生品位高一點。一切善惡境界、順逆境界,全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都是來度我的。

    【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你看印祖給我們下了保證書,這一張小紙上面就是保證書,極樂世界的護照發給大家了,你要真能依之修行,把這一小段話做到,『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不往生,三世諸佛都成妄語,印光大師,大勢至菩薩也成了妄語,那是不可能的,一定你能往生,就怕你不肯做。

    所以我們學了印祖這段話,要把它奉為無上的至寶,最好每天都要念,背下來。這個很短,一分鐘就把它念完了,但是這是無上醍醐,印祖給我們的精華開示。這就是戒律,這就是念佛的要領,我們天天都拿它來檢點自己,改過自新,認真的依教奉行,那就恭喜你,你就不是娑婆界內人,這時候你就極樂世界蓮花開敷,當來阿彌陀佛必定拿著蓮花來接引你往生西方。謝謝大家。

 

 

祈願見聞者      咸發菩提心     念佛生極樂      還來度有情

 

引用:AMTB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