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下載  

淨土持名念佛法門,乃八萬四千法門中之「徑中徑又徑」;一句「阿彌陀佛」,則是末法眾生出三界、了生死的最後依憑。淨業行人若能堅固往生的信願,且時時繫念這萬德洪名,臨終之時,必蒙阿彌陀佛親垂接引。

    相信這些道理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甚至都可以朗朗上口的。只不過,真正謹記聖言,並如法修證的人,畢竟寥寥可數。所以,「阿彌陀佛」就成了散心念佛人的「優免牌」,大家總以為和這個法門沾上了邊,生死問題就由阿彌陀佛一肩扛去了;殊不知菩提路遙、輪迴路險,這樣悠悠渙渙的「功力」,怎能與佛感應道交,突破五濁惡世的重重障礙呢?

    祖師大德們因為明白淨宗學人的這項通病,故在其語錄、開示中多有針砭。以下特將痛拶之處加以節錄、整理,望與見聞者共同警勉、策勵。

蓮池大師

    淨土宗第八代祖師——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念佛不專一」一文中,對於念佛人工夫之所以無法成片的原因,提出了說明:「今之念佛者,名為專修,至於禱壽命則《藥師經》,解罪愆則《梁皇懺》,濟厄難則《消災咒》,求智慧則《觀音文》,向所念佛,束之高閣,若無補於事者。」有很多人美名為專修淨土,但因為信願不真切,所以遭遇災厄或聽人提及有更殊勝的法門時,就開始自亂陣腳、心猿意馬,乃至最後完全將佛號置之度外。像這樣信佛信得三心二意,持名持得似有若無,道業想要有所進展,恐怕得到驢年了!

    因此,若要不昧專修之名,就要真信佛語不虛,並以殷重心,時時將求生西方的宏願提起,如此一來,才能真正全身靠倒在佛號上,淨業也才不至於成為無根的浮萍。大師感嘆地說,像這樣殊勝、總持的法門,吾人若再不肯信服,也只能徒嘆奈何了!

憨山大師

    明朝高僧憨山大師,在《示念佛切要》一文中曾經提及,念佛人除了明白念佛可以了生死之外,還必須了解生死的根株為何,如此一來,聲聲佛號才能切中要害,念佛與生死才不至於變成兩不相干。或問:「何謂生死之根株?」大師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極樂,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所以,「愛欲」對吾人而言,是多生多劫以來最熟悉不過的了。在愛根深厚之下,如果念佛又只是虛應故事,這樣一邊唸佛,一邊任由生死根恣意生長,修行不得力,自然是意料中的事了。

    或問:「該如何突破此一困境呢?」大師說:「斷生死之心要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知了生死之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截流大師

    淨土宗第十代祖師——清朝截流大師,在《淨土警語》中,針對淨土行者「口念彌陀心散亂」的毛病明確指出原因,並提出對治之道。他老人家說:「今時淨業學人,終日念佛、懺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樁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不管忙閒動靜、苦樂憂喜,靠著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動搖。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鑠無餘。此人雖現處五濁之鄉,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裡,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

    佛號念得虛虛浮浮,關鍵就在於對娑婆世界還有許多貪愛。千絲萬縷的貪愛縈懷,妄念當然漫天紛飛,佛號自然也就無法歷歷分明了。所以祖師勸勉我們:「宜各痛念娑婆險惡,早求出離,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利害天淵,大須猛醒!」吾人應時時如思歸心切的遊子,切莫流連旅途的美景,而在曠野中無止境地流浪!

了然法師

    鑑定《印光法師文鈔·菁華錄》的了然法師,於《人命在呼吸間》一文中曾說道,念佛不得一心的主因,乃由於吾人久居三界,總在六塵中熏染,因此煩惱習氣濃厚,難脫難離,心佛自然不一。念佛人若不懂得善加調伏,臨命終時,佛號必定難以提起,往生也一定會產生障礙。

    所以,法師提醒我們:「宜直下反觀,諦審思之。即此一息呼吸不來,便為後世。身非我有,況餘物乎?於今直作娑婆報謝之際,淨土將生未生之時。切須努力,正念分明,慎勿亂意。」平日生活當中,吾人應時時作「無常觀」。 一氣不來,不僅身邊珍愛的一切都無法帶走,就連這個被我們牢牢地執著為「我」的色身,也將腐爛敗壞。能時常如是思維,貪逐外物的妄念便會逐漸平息。

    再者,法師還叮囑我們,要有「此時不生淨土,恐墮地獄火坑;此時不託蓮胞,恐投驢腹馬胎」的危機意識。因為娑婆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今生若不能成就淨業、往生西方,則來世必有墮到三惡道受苦的份。念佛人若能常常如是自我警惕,則「當下習氣消融,冥然心佛合一」,臨終之時,何愁不能見佛呢?

結語

    「往生西方,了生脫死,花開見佛」,是每一個念佛人最企盼達成的願望。既然這麼好樂踴躍,就應該念茲在茲,把它真當一回事地放在心上,而不是一邊籌辦往生大事,一邊又如火如荼地在生死活計上周旋。

    印光大師在回覆給某居士的一封信上曾說,如果能夠以墮水火、遇盜賊、急求救援之心來念佛,則妄想、雜念必然消弭無蹤。相反的,如果口念彌陀,心中卻有萬般捨卻不去的凡情,那麼,所修的淨業就是自欺欺人,來日若登不上彌陀的蓮花寶座,莫說法門不靈,只能怪自己悠悠忽忽、空度年華了。

    雪廬老人也有一首偈頌說:「難除妄想似流沙,空把彌陀度歲華。大眾真求生極樂,只教心口莫分家。」雖然吾人的散情雜慮,如沙漏流瀉而下的沙粒一般,緊密連接,毫無間斷,但只要信真願切心口合一,往生亦決定可期。就怕我們成了個掛名的淨土念佛人,讓短暫的一生在不知不覺中虛度,也讓殊勝的解脫因緣變成曇花一現,入寶山空手回,來世還作生死凡夫,這樣的結局將多麼令人扼腕!所以,當提起這萬德洪名時,切莫輕忽草率,阿彌陀佛已將極樂的大門敞開,要不要專心趨入,就全看我們自己了。
作者:智展

 

 

 

 

 引用:http://mypaper.pchome.com.tw/david16800/post/1327169129

 

 

 

真為生死      發菩提心      深信切願      持佛名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o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